当前位置: 首页 >> 硕博教育 >> 新闻动态 >> 正文

硕博教育

长安讲坛:“由‘体验’转向‘行动’——基于策展案例分析的博物馆创意主体重构研究”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于:2024-10-12

2024年6月29日上午10时,由西安外国语大学2023级区域国别文化与教育研究专业博士生文一主讲的围绕博物馆之城的建设,长安讲坛“由“体验“转向“行动”——基于策展案例分析的博物馆创意主体重构研究”讲座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艺术学院顺利举行。

博物馆不只是文化机构或是藏品的展示地,它是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记忆与历史、信息与知识生产互动的场所。新时代的博物馆策展,应更多关注人与藏品、空间以及技术之间的交互,致力于构建更加具体和富有创造性的互动体验。本研究运用福柯、布迪厄等人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及相关语言学理论,探讨了作为仪式空间的博物馆,如何与当代博物馆概念和新兴策展实验进行对话。通过分析和解构四个策展实例,旨在揭示观者在博物馆中的创造潜能。研究论证了博物馆的媒介与互动设计必须超越并转变个体观展经验,推动社区参与和讨论,从而挑战传统的博物馆收集、塑造和分享知识的模式。

假设将“博物馆”的词性转换为动词,映入脑海的不再是一座宏伟庄严的建筑,而是参观者在其中的行动和主导权。如今,众多博物馆正在经历转型,致力于建立与公众之间更加动态、多元且开放的交流模式,以回应当今时代对知识传播方式的重新审视与需求。博物馆应将观众视为变革的推动者,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同时,对藏品的管理也不应局限于“幕后”,还应在博物馆展览现场得到充分展示与实现。这种对“观展”概念的重构,是重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动态权力的重要环节。在重新定义博物馆的过程中,策展人需要在赋予参观者创造性主导权的同时,挑战并解构阻碍参观者主导权的博物馆权力结构。为激发参观者转变为博物馆的创意主体,策展人应着力塑造其在馆内空间中的互动行为,并重新构建博物馆的仪式性结构。通过交互设计,策展人能够识别并解构观展过程中隐含的“潜规则”,并打破阻碍有效沟通的“无形之墙”。

无论是通过构建不同的展示顺序来挑战固化的叙事框架,还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分享新的发现,关键在于思考这些实验案例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传统的博物馆策展通常是在研究结束、叙事确定后展开,而本文分析的四个小规模实验则通过非传统的方式介入策展过程。笔者将这些实验视为一种批判性的迭代原型设计,目的在于逐步、有意地增加策展中的“风险”,而非降低它。核心在于持续探索博物馆是否愿意放弃部分掌控权,将公众视为馆藏的共同拥有者,并在此基础上更加动态地修订、重构和实施,发掘藏品中社会与物质关系的潜力。

文一从博物馆作为一种仪式性框架的角度,探讨了观展体验中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交互设计案例挑战这些问题。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博物馆的仪式性,能够揭示现存的行为模式和权力关系;而从思辨的角度出发,则可以促使个体行为转化为更具象征意义和变革潜力的行动。两者的区别在于,仪式可以被视为确认和再生产现有叙事的工具,或是实施社会变革的创造性力量。本文分析的四个案例均以前者为起点,并逐步向后者演进。通过创造性地重新思考博物馆的策展方式,激发参观者作为挑战者的角色,促使其与博物馆之间产生更富有意义和创造力的互动。

(文:文一   图:安琪、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