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唯有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才能答好必答题,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但放眼世界,国际形势复杂深刻演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国际话语权之争愈加激烈,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持续用力。
第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在充分认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在系统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在深刻理解当前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中,进一步明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在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首要政治任务中,进一步深刻体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深刻理解其世界历史意义,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第二,继续优化战略布局,实现战略升级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对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战略转型升级的明确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推动内外宣一体发展的合力。一方面,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国家队作用,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社会各界作用。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更好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作用,更好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海外中资企业的先天优势,鼓励通过多种方式讲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奏响对外传播的交响乐,唱响对外传播的大合唱,不仅要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更要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第三,完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当前西方舆论唯我独尊、罔顾公义甚至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他们把人类文明局部实践的理论总结包装成“普世价值”,而成为各领域无需论证的“元叙事”,从而形成其话语和叙事体系先发优势,占据舆论强势地位,导致我国国际传播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我们要进一步讲清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文化根脉,丰富叙事文本,提升叙事逻辑,完善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从而颠覆性解构美西方国家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创新对外表达和宣传方式,开展精准传播,提升舆论斗争效果。传播有效果,精准很重要。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改文风,注重用平实话语表达观点,用严密逻辑论证观点,用事实数据支撑观点,力求重话轻说、硬话软说。同时,多用小切口、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具体案例激发受众共鸣。要主动发声,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对于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要加强区域化国别化传播,根据受众对象特点和需求,努力实现 “一洲一策”“一国一策”,甚至“一群一策”,确保国际传播有效触达。要精准策划、主动出击、有效设置议题,引领舆论,注重借嘴说话、借船出海,放大与我有利声音,精准回应美西方攻击抹黑。
第五,加强技术赋能,助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当前,数字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以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为突破的技术变革使国际传媒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依托互联网产业的新媒体渠道,成为国际舆论争夺的新领域、新战场。这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也面对崭新机遇。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加快转型,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有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同中国体量相适应的中国声量,不断促进国际传播“东升西降”从量变走向质变。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