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党群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四)| 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时代意涵

发布于:2023-11-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建设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    

担使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等重大理论,为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其中,“使命任务”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线、主责和主业,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进方向、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径。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深刻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的时代意涵,广泛建立思想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明确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聚焦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有力促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实现。

 

举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以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举旗帜,即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聚民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巩固思想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凝聚民心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十四亿多中国人团结奋进、勠力实现中国梦的共有价值认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在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中所发挥的思想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强做大主流思想舆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感知、自主体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有思想基础。

育新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是育新人的根本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在于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担时代大任。理想信念是力量之源,“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时代新人必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引导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理性信念、掌握过硬本领、善于创新创造、积极奉献社会,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兴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国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发展文化事业重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加强文化交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充分激发合力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发展文化产业重在提供更多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加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度安排,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业态,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起磅礴伟力。

展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何通过有效对外传播,充分展现中国以自身和平发展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价值主张和行动方略至关重要。这不仅关涉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拥有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世界之问”,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针对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相互依存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平台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认同。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主张,与世界各国携手寻求解决人类发展共有难题之道,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一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帮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二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三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四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不断提高影响国际舆论场的能力和水平。让世界客观认识中国,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让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人类发展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农林高校新文科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研究”(2021070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王村村 苏威豪(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