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学术科研

项目考察课程系列报道三|西安美术馆考察交流杨超:《公共策展人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

发布于:2024-07-24

一、 考察实况

2024年7月23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对外文艺交流组织实施人才培训”学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李杰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西安美术馆进行实地考察交流,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以《公共策展人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为题向学员分享策展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本次西安美术馆实地考察活动属于项目总体规划下设之考察实践序列。

  策展实践心得交流沙龙在西安美术馆艺术客厅举行。交流活动伊始,项目班主任田熠博士首先向学员介绍了杨超馆长的学术背景与专业方向,并向西安美术馆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

杨超馆长代表西安美术馆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时代对外文艺交流组织实施人才培训”全体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西安美术馆的历史沿革、运行现状与特色方向作了介绍。他认为,西安美术馆是陕西当代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西安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希望以本次交流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与相关院校的沟通,以期培养面向未来的新时代优秀策展专业人才。

之后,杨超馆长以《公共策展人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为题进行策展理论讲授与心得分享。杨馆长首先对讲授主题之中的“公共”一词展开剖析,他指出,策展人与“公共性”一词有着天然的联系,策展的着力点是呼应公共文化的诉求。接着,他梳理了国家文化结构的基本演变轨迹,认为由公共性的缺失到逐渐聚焦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城市建筑系统亦随着文化公共性的渐显而日趋开放,公共空间由此出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是城市文化个性凝聚表达之场所,而策展艺术,就是对外展示城市文化肌理的“放大镜”。重视挖掘托起城市个性底蕴的文化质素,是打破同质化城建壁垒、彰明展览特色的关键手段,是通达文旅、长存“热度”的主要方式。因之,策展实践要始终把握“公共性”这一根本性概念,以此为基点生发其他服务型环节。

之后,杨超馆长分别从策展的源流、中国策展的现状和策展的逻辑三部分进行讲解。在策展的源流部分,杨馆长梳理策展实践发展线索,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阐述策展实践起源之意义与发展之脉络,认为策展来自人类早期的策划活动,但策展较之策划具有更强的思想性与系统性,策展真正脱离策划活动而成为特定行为方式是由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的诞生催化而来,本身就带有“独异性”基因,执着于创新化的追求。策展人群体在追新逐异的文艺多元化背景下产生,是笼括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在内的社会性群体。总的来说,策展实践顺时而生,策展人群体因势而成。

针对中国策展实践发展现状,杨超馆长从策展人的年龄阶段、知识体系、来源背景等多侧面进行分析,他认为,策展实践的发展有着与其他学科共通的规律,即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螺旋式爬升。目前,老一辈策展人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策展领域掌握话语权,而新一代策展人在崛起,他们具有独立的策展逻辑体系,以充满朝气的姿态同传统策展实践思维展开碰撞、对话,推动中国策展事业整体向前迈进。中国策展实践领域到了一个大有可为、急需作为的新阶段。

杨超馆长提出,策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逻辑。策展的逻辑主要由四个部分支撑,分别为艺术家、策展人、空间呈现、信息传播。首先是作为策展的展品之“源”——艺术家,当代艺术家要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厚植人文情怀,在保持对社会反思与探视的基础上锻造具有个人标识的艺术品性,建立作品与大众间的情感连接,注意作品的公共艺术形式属性,努力打造表现时代生活与人文精神、公共性与个性兼备的当代艺术品。

面对新时代策展的新语境,杨超馆长认为,策展人作为展览展示活动的“导演”,是策展活动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策展人要具备公共知识分子素质,敢于在公共空间运用理性,敢于对公共现实进行思考;策展人要具备良好的研究与沟通能力,保持同艺术家的紧密联系,善于发现艺术作品的不定点与空白点,对艺术家的原意进行深化延展;策展人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兼具多学科视野,向下扎根,拔高生长;策展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放大展览展示的社会价值;策展人要具有创新意识,持开放包容胸怀,灵活运用数字化传播创新手段,探索展览展示的多渠道传播方式。

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展览现实,杨超馆长指出,展览展示的空间呈现要切实利用场馆的物理空间,提高灵活施展能力,自觉利用声光电等设备效果打造具有流动性与生成感的展览面貌与氛围,提高展览展示的视觉魅力。策展实践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要始终坚持公众面向,重视大众的观展体验,提取其体验反馈,引导观众自觉进行艺术想象与信息创新,达成不可言说的“妙悟”之境。

  杨馆长以系统严谨的理论讲授与生动丰富的案例展示带给学员一场以文艺策展为核心,兼具文化属性与人文情怀的知识盛宴,使人受益匪浅。讲授结束后,学员与杨馆长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讨论深入,氛围轻松。

最后,杨馆长对学员作出三点提示,首先,要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并非是口号式的标语,而应化作实在的行动,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核,塑造体现城市温度与格局的艺术成品;要注重跨时空对话,基于文明载体以实物为坐标辐射覆盖策划实践;要以历史智慧为原点,在新时代生成的浩瀚信息堆陈中提取有效因子进行综合融贯创新以实现“再启蒙”。其次,要正视科技的创新,正确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并不能摧毁艺术,而是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催生了更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要坚信人类创造的独特价值,看到艺术品的“灵光”所在,作为智慧结晶的人类观念难以替代;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化展览模式创新,向沉浸式生成感的动态艺术展示下沉,探索艺术与科技信息化时代共存的方式。最后,要坚定作为一名合格策展人的信念,正视思维规划与现实条件冲突的矛盾,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具备妥协意识,妥协并非失败,而是另一路向的突破;要关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地域文化的“缺失”并非是创新不足的借口,传统文化的强大亦非是文化保守的“挡箭牌”,新的质素往往生成在勇于创造的胆气和灿烂深厚的传统文化之间,氤氲于传统气息与时代气象的宏大气韵之中;要看到艺术的无用,更要明确“无用即为有用”“无用之为大用”,培植文艺策展人的信仰情怀,开拓文艺的超越引领性视野,巧妙抓住文艺与时代、城市、大众相遇的时机,最终服务于城市化公共服务空间,实现艺术的时代化功用。

 

(图文:梁睿毓、陈浩  审核: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