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专家授课

2024年7月16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新时代对外文艺交流组织实施人才培训”项目理论课《文艺对外交流实施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管理程序》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顺利开课,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罗宏才教授主讲。课程伊始,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项目负责人李杰对授课专家罗宏才教授作了介绍,并向罗老师颁发聘书。

本次授课中,罗宏才教授从新时代对外文艺交流组织实施人员应有的素质与策展组织程序出发,结合个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视域聚焦策展文本撰写的技术路线和展览的流动规划与理念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展开讲授。从“本”与“展”的价值意义与相互关系、历史轨迹着手,深入剖析了“本”与“展”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外延,梳理了相关文艺馆所策展实践的历史脉络。认为“本”为陈列展览的灵魂、指导思想和中枢领导构体,“展”则具有鲜明的社会外延性、流动性与实践性,“本”与“展”的联动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真”与“活”是策展操作的核心质素。展览背后需要团队支撑,展览面向观展大众,要探求“展”与大众,本质上是与人的“亲缘关系”,使“展”作为“二次创作”的场域,成为一种具有建设性和持久性的文化动力。

围绕“本”的写作方法,罗宏才教授提炼出了二十二层序撰写流程,认为策展创作在植根于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应积极借鉴理性逻辑化思维,策展文本的撰写需要关注层序性。此外,提炼展览主题是顺应策展组织实践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一步,罗宏才教授区分了展览主题类型,同时以实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了提炼主题的具体路径,即在注重原创、紧扣题旨与关注文化内蕴的基础上需注意表达上的模糊不当与可能涉及的争议纠纷。
针对“展”的流动规划问题,罗宏才教授指出,鉴于“本”与“展”之间的血缘联系及“展”本身具有的二重流动性,“本”在撰写期间就要为接踵进行的“展” 的流动进行长远整体性谋划,规划路径,建构原展与临展及流动展之间的机构体系。“展”的流动可以充分发挥展品资源优势,留下策展延续创新空间,满足更大范围的社会观展需求,有效提升展览价值并有机扩大社会教化层面,以最大的限度扩展延伸策展期望的目标诉求。

最后,罗宏才教授提醒学员在策展实践中要注意构建藏品持有者、场馆与社会的协调联动以形成情感回馈机制;要重视策展史上的“无序”时期,总结经验,提质创新,达成从“无序”到“有序”的飞跃;要树立在地性策展意识,充分结合地域传统、历史与文化要素,形成区域策展方略,进一步拓展深化策展规划专业体系。
本次课程,罗宏才教授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具体充分的案例分析带给学员一堂深度与启示性兼具的专业课堂。课后,学员与罗老师进行了活跃且富有成效的探讨并合影留念,课程在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02
学员心得
张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
罗宏才老师的讲座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与策展经历,梳理策展文本与展览本身的概念关系和历史轨迹,并论述策展文本的撰写路线与展览流动规划等问题,课程从策展理论到展览实践双向互动交叉,令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罗老师为我们年轻策展人与艺术工作者详细展示了其在2005年与王璜生共同策展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六十周年纪念展》的策展过程与备展始末,老一辈艺术文物考察者与策展工作者的精神使命使我们颇有感触,为我们今后的策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参考。面对全球转向与在地性问题,“策展在中国”的愿景需要我们在国际秩序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建构中寻找方向,而文本与展览的内在逻辑在时序的梳理与边界的延展中实现二次创作,促使新时代策展人又将在更宏大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重人文学科的知识中生成新的展览意义,新时代策展使命也将激励着我们持续前行,书写艺术展览的更多可能。
黄婷玮/河北美术学院 专任教师:
罗宏才老师今天的讲授内容中关于“本”与“展”的阐述给人深刻启发。开课初期,罗老师辨析此两者的概念及其中涵盖的价值意义。紧接着就其相互关系与历史轨迹进行了深入讲解,对此段展览史的详尽说明与相关珍贵资料的展示生动再现了展览方向的发展轨迹与过往。其后,罗老师将“本”的撰写路线与“展”的流动计划作为主题分别展开叙述。整场讲座课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具有人文情怀的言语与罗老师切身的经验中穿插着严谨客观的学术知识,使我对展览史与过往历尽艰辛而展现的策划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本次课程有了更精深的认知,为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图文:梁睿毓、陈浩 审核: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