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涵养爱党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4月25日,艺术学院党委研究生党支部组织30余名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展“艺心向党·寻踪文脉”博物馆主题党日活动。本次党课活动是“博物馆行走的文艺党课”系列活动之一,通过“文物解码+创作实践”,探寻秦汉艺术中“大一统”精神密码,为年度系列党课注入雄浑厚重的历史回响。

一场文明探寻:悟艺术源流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坐落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依托丰富的考古成果,以“大历史+小专题”的展陈形式,全景式呈现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成就。在馆方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及“城与陵”“技与美”等专题展厅。从气势磅礴的青铜礼器、栩栩如生的陶俑雕塑,到纹饰精美的瓦当砖石、笔意流转的简牍文书,千余件文物串联起秦汉艺术的审美脉络。

一次创意绽放:让文物活在当下

青年对话千年秦甲:一场博物馆里的“思政穿越剧”:在主展厅“天下同一”的秦代石铠甲及石胄展柜前,入党积极分子马凌骏完成了一场“一个人的跨时空彩排”——她以秦汉元素旗袍为戏服,与沉默的战国盔甲展开了一场关于“何以中国”的对话。她的指尖悬停在展柜玻璃上,感受“秦人用规制化的甲胄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的雄心壮志,传递今日中国军人用信息化装备守护疆土的忠肝义胆。跨越千年,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天下同一’的信念。”这场特殊的“对话”,恰是博物馆课程思政的生动注脚。当年轻的手叩响千年前的甲片,历史的基因便在新时代的心跳中复活。
一节现场微党课:解码艺术中的文明基因
在秦汉馆中央大厅的“秦砖汉瓦”主题展墙前,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宁为学生党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她从三个方面勉励学生党员,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做思想引领者。在探寻秦汉辉煌中,铸就文化自信,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做文化传播者。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有责任和义务在艺术表达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立足人民,做艺术创新者。“立足人民、服务时代,艺术作品才有价值,才能如源头活水,不断创新。真正沉下心来观察、体验人民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真正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她强调,艺术工作者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美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彰显时代气象的作品。党课结束后,师生们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许下“以艺术传承文明薪火”的承诺。
一场跨界对话:激活创新设计思维

党员教师常艳结合文物展览现场开展“古代艺术+创作实践”双视角教学。在“技与美”专题展厅,她引导学生关注器型、色彩与纹样的寓意。同学们围绕“秦汉艺术元素如何融入当代设计”展开热烈讨论,也用画笔记录文物细节,作为后续创作素材。常老师表示:“秦汉艺术是中华美学的基石,其‘大气象’与‘精微处’并存的特质,能为当代设计突破形式局限提供文化根基。”
一堂“青言青语”国宝课堂:积极分子展担当
在“技与美”专题展厅,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研究生芦思豪化身“临时讲解员”,为支部党员深入解读汉代青铜器“鎏金银竹节熏炉”。他结合专业所学,从熏炉的错金工艺、竹节造型象征意义切入,剖析汉代“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竹节象征气节,鎏金工艺彰显‘致用与致美’的和谐——这既是工匠精神的写照,也与新时代‘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艺术追求一脉相承。”生动详实的讲解赢得现场掌声,支部书记秦嘉怡表示:“让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文化传播,既是对其培养考察的实践课堂,也展现了‘党建带团建’的生机活力。”

一栏云端课堂:历史照亮初心
学院党委同步开设“指尖上的秦汉馆”线上学习专栏,精选馆藏文物高清影像、专家讲座视频及党课讲稿等资料。党员们云端学习,结合自身专业撰写心得体会,进行艺术创作。

此次“行走的文艺党课”是艺术学院党委“博物馆系列行走的文艺党课”年度计划中的一站,也是研究生党支部关于“党建+艺术”的重要实践,进一步夯实了“一馆一课一创作”的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党建与文博资源的深度耦合、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对话、理论学习与艺术产出的双向赋能,师生们用当代艺术语言解码中华文明基因,交出了一份“让文物活起来”的青春誓言。
作为“博物馆文艺党课”品牌的重要载体,该系列贯穿全年规划博物馆行程:从史前信仰到秦汉气象、从抗战精神到"一带一路"的文化脉络,师生们将带着“如何用艺术回答时代之问”的课题,在文物现场和文物背后完成“观、讲、创、演”四维实践。
文字:王艺蕾
图片:李佳郅、童代红
指导老师:秦嘉怡
审核:杜琳、和宁